央廣網北京11月12日消息(記者 門庭婷)日前,貝殼研究院通過線上調研方式,發布了《2021年新青年理想居住調查報告》(下稱《報告》)。《報告》調研結果顯示,約48.9%的新青年受訪者表示,不接受長期租房,其次約28.9%的受訪者表示視情況而定。但對于“北漂”“滬漂”來講,在一線城市打拼的新青年初入一個新城市時往往選擇租房住,而租房并非出自他們的意愿。不愿意接受長期租房的原因中,“自有住房才有歸屬感、安全感”成為最重要的影響因子。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政策的不斷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不僅在數量上明顯增多,也在品質上也有著較為明顯地提升。同時“租購同權“政策的穩步推進,也讓租客權益進一步得到保障及改善,歸屬感及安全感問題也逐步得到緩解,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期待將公租房作為自己的長期居所。
同樣,在《報告》中還提到,對于受訪新青年客群而言,他們的理想居住是在1公里生活圈范圍內,美食街、軌道家庭、生鮮超市等與民生強相關的配套最迫切。那么,如果真有一個既可以滿足大家對于理想社區的追求,又能夠實現“租購同權“的公租房,你會選擇嗎?
(燕保·百灣家園實景圖,MAD建筑事務所供圖,央廣網發)
在北京東四環外廣渠路,燕保·百灣家園被稱為“北京最美公租房”。它恰好滿足了上述《報告》中受訪的青年,對于理想社區的要求。
據了解,燕保·百灣家園位于廣渠路南側,廣化大街東側,由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下簡稱北京保障房中心)開發建設,是北京保障房中心所持有的百余個公租房項目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保障房中心邀請了由國際著名建筑大師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筑事務所對該項目進行設計規劃。
提起馬巖松和他的MAD建筑事務所,人們首先想起的都是一些充滿設計感的,城市的地標建筑。燕保·百灣家園是該事務所的第一個保障性住房項目,MAD希望能夠在具體實踐中突破常規,用設計推動保障性住房創新,讓空間和建筑服務于人,解決目前城市快速發展中關于居住的一系列具體問題。
(燕保·百灣家園實景圖,MAD建筑事務所供圖,央廣網發)
一進入燕保·百灣家園,即可以感受到這里與其他保障性住房項目的不同。該項目整體建筑以“漂浮的城市花園”為設計理念,打破了傳統社區與城市之間的壁壘,將社區街道完全向城市開放。
(燕保·百灣家園實景圖,MAD建筑事務所供圖,央廣網發)
項目占地9.39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7.33萬平方米,共有12棟住宅樓,總住戶達4000戶,目前入住率已經超過七成。
(燕保·百灣家園實景圖,MAD建筑事務所供圖,央廣網發)
打開社區圍墻,引入城市道路。12棟住宅樓分成六個組團,一個大地塊被拆分成六個小街區。
(燕保·百灣家園實景圖,MAD建筑事務所供圖,央廣網發)
首層臨街空間作為生活服務配套,將引入便利店、咖啡店、餐廳、幼兒園、便民診所、書店、養老機構等一系列豐富的功能,社區生活融入城市,城市尺度更加宜人。
(燕保·百灣家園實景圖,MAD建筑事務所供圖,央廣網發)
首層功能還給城市后,燕保·百灣家園將二層留給社區居民內部使用,形成一系列立體的屋頂綠化,一條環形跑步道將六個街區再重新環抱成一個整體,變成一個巨大的公園,串聯著健身房、羽毛球場、兒童游樂場、生態農場、社區服務中心等多種面向住戶的社區功能。
(燕保·百灣家園實景圖,MAD建筑事務所供圖,央廣網發)
除了二層“漂浮”公園外,在燕保·百灣家園首層、建筑各個錯層、半開放灰空間以及屋頂都留有不同尺度的景觀,在城市中心較高密度的公租房設計中,也保證綠化率達到47%,讓在這里居住的人們能享受更舒適地生活,更加貼近自然。
(百子灣公租房實景圖,MAD建筑事務所供圖,央廣網發)
從空中俯瞰,燕保·百灣家園建筑平面呈Y字形,且頂層退臺式的設計讓建筑群形成高低錯落的“山”形。
(燕保·百灣家園實景圖,MAD建筑事務所供圖,央廣網發)
樓與樓的連接組成一團團半圍合式空間,宜人的尺度為空間帶來了家的親切感及歸屬感。
建筑簡潔的白色立面、起伏的山形屋頂豐富了城市天際線。
(燕保·百灣家園實景圖,MAD建筑事務所供圖,央廣網發)
為盡可能使每個房間都滿足東西南各向的日照,設計采用了三岔式的樓型。將走廊設置在北邊,同時提供了保暖功能,這樣便能保證每家每戶都有陽光照射。
(燕保·百灣家園實景圖,MAD建筑事務所供圖,央廣網發)
美,不僅在于外表,更在于內在。“最美公租房”讓人們看到的不僅是設計美、環境美,更在于鄰里共融、住戶與物業之間的信任與認同。所以,如果未來的公租房,都可以有自己的設計特色,舒適的園林配套,新青年們,對居住,是不是會有全新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