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2年,上海市中心最早的一座人行天橋在延安東路外灘建成。然而在2007年拆除亞洲第一彎的時候,將其一并拆除。
時隔40余年后,外灘重現“第一天橋”,一座嶄新的外灘花橋日前在董家渡正式落成。一端連著外灘濱江,一端連著董家渡金融城,突破了傳統人行天橋的概念和固有形態,董家渡花橋不僅承載交通聯接的功能,自身也將成為濱江岸線重要的地標景觀、增添城市客廳魅力的新名片。
(資料圖)
既然以“花橋”為名,“花”自然是黃浦濱江景觀花橋的最大亮點。
從高空俯瞰董家渡花橋,由腹地向江邊,橋面逐漸由窄變寬,呈現喇叭狀,宛若一朵花,面向江水綻放。
不僅整體形似花,橋面上也可隨處見“花”。項目建設團隊圍繞“花”做文章,采用造型植物、觀賞草與花境相結合的組合模式,為黃浦濱江景觀花橋打造了四季有景的綠植景觀。
橋面東西向兩條主路兩側種植了混合花徑與毛鵑、金葉石菖蒲等多彩地被,內側以櫻花作為主體樹種,點綴紅楓、雞爪槭等色葉中層植物,形成動態多彩的連續性景觀,讓這里“季季有花看”。
當夜幕降臨,花橋欄桿上安裝了近百塊光電玻璃,夜晚可以呈現精美的動畫效果,與周圍的花草交相輝映,成為外灘的又一道亮麗風景線。
中山南路是黃浦區外灘邊的主干道,車流量大,車來車往也是一道繁華都市的特有風景,董家渡花橋是最好的觀景點。
于是我們看到,在花橋最中心位置,設計者創新地設計了一個“花眼”,中間鏤空,俯瞰好像一只眼睛。這樣的設計,一方面讓地面道路可以透光,人開車經過不會感覺壓抑,另一方面“成就”了一個有趣的觀看車流的視角。
對于市民來說,董家渡花橋的貫通,不僅有物理空間上的便利,不用再穿越兩條馬路,就可漫步到達黃浦江邊。在花橋之下,正在建設新的地下空間,包括大型停車場等,還將為今后的日常休閑、文化熏陶以及社交等提供便捷。
在黃浦區舊區改造和重大項目“十四五”規劃中,實現董家渡景觀花橋工程竣工被列入重點工作。
據了解,黃浦濱江景觀花橋工程總投資約5億元,項目包括中山南路連橋、外馬路連橋、322-01地塊平臺工程等三大組成部分,涵蓋空中橋面層、地面一層和地下三層5000平方米公共空間,以及一座2000平方米的藝術中心,通過連廊與綠地外灘中心無縫銜接,形成一個立體多維的慢行體系。
但在這樣一個核心的“黃金區域”,要建一個大體量的“城市地標”,并非易事。面對施工難度大、工藝要求高等難題,綠地集團全面統籌,充分發揮基建產業的綜合優勢及特殊工藝橋梁等鋼結構的技術特長,全力創新突破,保障了工程的質量和進度。
花橋整體采用鋼結構形式,總重量約1500噸,因下方為中山南路及董家渡連通道,施工中無法適用傳統吊裝形式,施工難度大幅增加。綠地采用液壓頂推方式科學施工,經過45天不分晝夜的協調和努力,順利完成了安裝。
“回到江邊”是這座人行天橋的設計主題,以流暢開敞的形態,將腹地的城市肌理自然地過渡到順暢的水岸形態,讓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群可以通過花橋,閑庭信步地來到江邊,與貫通后的南外灘濱江自然銜接。這里也是一個新的觀景陽臺,巧妙設計下,人即便站在花橋的中部,也能望見江水與對面的浦東。
正如“建筑可以閱讀、街區適合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董家渡花橋以高顏值、高標準打造“上海最美人行天橋”。這里,可近觀奔流不息的黃浦江,可遠眺現代時尚的陸家嘴,可俯瞰上海最繁華熱鬧的交通干線,可坐在花叢中的座椅上感受都市中難得的靜謐。置身其中,真正成為了“你在橋上看風景,江岸看你是風景”的“主角”。
這里,曾經是成片舊里、小商貿市場、碼頭貨場;如今的董家渡日新月異,成為上海老城廂市井變遷的見證者。
作為市中心濱江沿線最大的商務綜合體,綠地外灘中心總建筑面積約120萬平方米,包括4棟甲級寫字樓、7棟總部辦公樓、高端購物中心、超高層高星級奢華酒店、8棟住宅樓、公共綠地,以及商船會館和天主教堂等保護性建筑。
這里正在打造金融產業集聚區,內有鱗次櫛比的甲級寫字樓,海通證券、中國人保、上海銀行等金融企業已入駐;商業體“潮方購物中心”已開放;還有正在打造中的還有麗思卡爾頓五星級酒店、江邊藝術中心等設施。
此外,這里還留存著上海的文化記憶,有300多年歷史的商船會館、有180年歷史的董家渡天主教堂已完成修繕,恢復了原貌。整個綠地外灘中心地塊,融合現代與歷史,形成可漫步、可品讀的街區風景,展現一個全新的董家渡。
在空間規劃上,東西向,通過300米高的核心塔樓、口袋公園、沿線花園式集中商業、江畔棧道商業區、濱江節點等首尾呼應,形成貫穿東西的景觀主軸;南北向,以綠化景觀軸線為基礎,串聯天主教堂、商船會館等歷史文化要素,形成貫穿南北的景觀主軸。
此次落成的花橋,就是東西主軸中的重要一部分,將外灘景觀帶與董家渡金融集聚區串聯,形成國際化的金融、商業、生活空間。
可賞、可游、可通行的復合功能,賦予黃浦濱江景觀花橋更多元的價值,它不僅升級了外灘的景觀品質,還將為外灘金融集聚帶的發展注入更多活力和動能。這座已“醞釀”4年多的“時空花園”,必將成為上海45公里濱江岸線中又一個新地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