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克而瑞上海
回顧2023年上半年,全國樓市歷經跌宕起伏,上海房地產市場雖然保持健康發展的內核,但樓市走向曲線也與全國市場保持了高度一致性:一季度,因為疫情后置業需求大量釋放,樓市迎來一波回溫;二季度,未能延續之前回暖的趨勢,樓市在需求釋放結束后逐步呈現疲軟的狀態。從數據層面來看,雖然上海在3月之后依舊保持著“一月一供”的快節奏模式,上半年新房供應總量達近五年之最,但成交規模卻未能與供應相匹配,僅與2021年同期持平(2022年市場因疫情不具備參考性)。
CRIC數據監測顯示(數據截至6月28日),2023年1-6月上海商品住宅供應面積529.49萬㎡,較2021年同期上漲27.46%;成交金額為3528.44億元,對比2021年僅上漲2.41%。
(資料圖)
那么,2023年1-6月各房企表現如何,見以下榜單:
金額榜單
面積榜單
#01
去化難度加大,房企業績增幅不明顯
其實自二季度市場下行以來,我們不難發現樓市去化難度加大,尤其是外圍郊區項目,頻頻遇冷。再加上“高倒掛紅盤”事件的影響,高端項目入市節奏被直接打斷。眾所周知,高端盤項目一直是房企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如今,各家房企不得不重新調整戰略布局,緩解年中業績壓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4-6月中樓市供應不斷增加,新盤應推盡推。就單6月而言,共有37個項目開盤,但僅三成左右的項目實現日光。CRIC數據監測顯示(數據截至6月28日),2023年6月上海商品住宅供應面積為121.99㎡,環比上漲45.63%,對比去年同期13.83%;成交金額為571.24億元,環比上漲17.92%,對比去年同期15.69%。
從權益榜單各梯隊門檻來看,TOP5門檻環比上漲43.9%,足以證明頭部房企的攻勢較猛,業績漲幅可觀。此外,2023年上半年多家房企排名較2022年同期出現較大的變動,尤其是國央企。國、央企的崛起在去年就已經初現端倪,而今年更是大放異彩。比如招商,去年憑借741億的驚人業績奪得全年第一的寶座,而今年更是在上海半年度的各維度榜單中穩坐TOP1的位置。同時,企業的品牌好口碑也對業績的助力也顯而易見,比如萬科前期憑借自身樹立的品牌形象,積累諸多粉絲,今年重回戰場便迅速實現趕超,成功躋身操盤金額榜單TOP10 的行列,而且萬科后續貨值儲備依舊充足,旗下閔行梅隆地塊、松江新城地塊的開發都將為它下半年的業績再添助力。
#02
后續市場情況不明,房企應開盡開
市場下行不單單體現在新房市場,二手房市場從3月至今,也呈現持續下滑的狀態。如果說3月的市場回暖主要靠疫情后置業需求的釋放支撐,那么需求釋放結束后,改善置換需求便成為當下市場的主力。但二手房市場持續低迷,對于置換改善的業主而言,無疑是敲了退堂鼓。這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增加了新房市場的去化壓力。按照這個趨勢,不難預估,若三季度無強有力的救市政策出臺,整體新房成交規模還將持續走低,筑底行情還將延續。對于房企而言,也是面臨了更大的業績壓力。各家房企也是在當下積極推盤、應開盡開,甚至同一家企業旗下的多個項目均在同期開盤,以應對后續具備不確定性的市場。不過,大批量項目入市的情況下,“樓搶人”又將續演,對于低分置業者而言,或許是個撿漏上車的好消息。
#03
頭部房企“廣撒網”,土拍市場火熱
上半年已經成為定局,后續的市場競爭仍然激烈,尤其是上海的土地市場將持續火熱。究其緣由,全國房地產市場持續走低,僅上海市場還維持著較為健康的內核,不少企業都已經調整戰略,將“彈藥”集中投資,重倉布局上海市場。但是 “僧多粥少”的局面,再加上土拍規則的調整,房企拿地難度直線上升,各家都采取“全面撒網”的模式,積極補充優質土地。比如一批次土拍中,招商、保利均報名多宗地塊,但收獲甚少。不難預見,二批次土地市場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免責說明:
克而瑞所發布的“新房銷售榜單”系以易居企業集團·克而瑞監測數據,官網公開數據為基礎,企業年度公開數據及申報信息內容為補充,利用克而瑞第三方測評機構的行業優勢和專業立場,通過多維度數據監測、多元化綜合評判所生成的銷量排行榜,為盡可能避免公開數據和監測數據的失真,實現信息核實之目的,對于未自主申報數據的部分企業,視情況不納入榜單。克而瑞明確表示,上述榜單內容為獨立見解僅供參考,克而瑞不對使用上述榜單及其內容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承擔責任,且就榜單相關內容享有全部的解釋權。
*文字僅代表個人觀點。
關鍵詞: